山东“最牛搬家公司”!让一家酒店“走”了500米******url:https://m.gmw.cn/2023-01/06/content_1303246337.htm,id:1303246337
如果不 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一栋大楼如何被托起、挪动,再被放下 。但这件事确确实实发生了。
2022年11月19日,
在海南省三亚市,
红塘湾的一家酒店五个小时
被迁移约500米 。
这栋重量为7500吨的酒店为何被迁移?
迁移过程中遇到哪些难点?
迁移一栋楼得花多少钱?
记者专访了山东建筑大学
工程鉴定加固研究院院长、
海南红塘湾酒店迁移工程总调度张鑫 。
像锯木头一样
把地下室和地面分离
成功“挪动”海南红塘湾这家酒店的,是山东建筑大学工程鉴定加固研究院和山东建固特种专业工程有限公司 。
“这栋7500吨重大楼 的平移,一方面要靠研究院承担项目设计,另一方面要靠建固公司来具体施工 。”山东建筑大学工程鉴定加固研究院院长张鑫透露,别看仅用5小时就将酒店迁移到位,其实此前的准备工作就花了两个多月,平移过后还要进行建筑 的加固和恢复,确保使用安全 。
迁移前
迁移后
相比过去平移 的建筑,张鑫坦言,迁移红塘湾酒店的难度还是比较大 的 。“如何让地下室和地面分离并进行结构托换,是酒店迁移前 的一大难点。”张鑫透露,用金刚绳锯像锯木头一样把地下室 的基础顶切断,最大限度减少震动,通过可靠的托换结构保证上部结构安全。
此次迁移的第二大难点在于这栋酒店重、占地面积大,且呈不规则形状,因此在布置大型液压平板拖车时颇费周章。“我们先在原址将酒店顶起来1.9米,利用拖车能自由升降 的特性,256轴平板拖车降到最低,穿插到了地下室底部,由此托起了整栋大楼 。”张鑫介绍,为防止地基沉降,他们沿大楼的平移轨迹,事先对修好 的临时道路进行了地基加固 。
值得一提 的是,与建筑对应呈扇形布置的256轴平板拖车被数据线串联起来之后,由一名工作人员拿着遥控装置统一控制所有车前进,最终将酒店“挪动”到了指定位置 。
“由于扩建需要,丹麦哥本哈根机场的候机厅曾被平移了2500米。该候机厅平面最长为80多米,但我们此次平移 的海南红塘湾酒店,南北方向 的平面长约100米。”张鑫透露,这是目前国内最大 的拖车迁移单体工程,也是世界首例使用扇形布置拖车迁移 的最大最重工程 。
平移一栋楼的花费
最多 是新建楼 的一半
施工过程中,人们能不能在移动的建筑里走动办公?
“从1998年起,我们负责 的每个平移项目,基本都 是不停止办公 的。平移海南红塘湾酒店时,里面虽然没人办公,但人们在移动的建筑里走动是完全没问题的 。”说到这里,张鑫还举了个例子,“比如2000年的临沂国家安全局办公楼根本不允许停止办公,我们有信心保证项目平移中 的安全 。”
很多人都关心,移动这栋酒店要花多少钱。张鑫揭秘,移动一栋楼比新建一栋楼便宜多了。“我们曾统计过迁移的建筑,费用 是拆除重建 的30%-50% 。”
张鑫介绍,除了节省费用,平移还能省下时间、保护环境 。
“举例来说,建造一栋大楼期间,要给员工租房子办公。此外,拆楼还会产生不可再生的建筑垃圾,造成资源浪费,引发粉尘噪音等污染 。”在张鑫看来,土木建筑行业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要任务就是不能大拆大建 。“因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人们越来越重视平移技术,市场接受度也逐渐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在海南红塘湾这家酒店平移过程中,山东建筑大学工程鉴定加固研究院和山东建固特种专业工程有限公司,还对酒店进行了实时健康监测,以确保迁移安全,“就像人们背着24小时心电图一样 。”
平移能保护历史建筑
留住城市记忆
2021年9月,中办、国办发文,在城市更新中禁止大拆大建 。要保护好历史地段 、自然景观、人文环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着力解决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遗产屡遭破坏、拆除等突出问题,确保各时期重要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得到系统性保护。
“我认为平移最大的意义就在于保护历史建筑。”在张鑫看来,一些优秀的历史建筑或文物建筑有很重要 的文化价值,通过平移保护,可以解决城市建设过程中拆除与保护的矛盾,促进文化传承,因此很多历史、文物建筑的价值不能用钱来衡量 。
记者查询资料获悉,被称作山东“最牛搬家公司” 的山东建筑大学工程鉴定加固研究院和山东建固特种专业工程有限公司,曾移动过多栋历史建筑 。
2005年,因纬六路拓宽,将济南市纬六路27号 的“老洋行”向西平移了15米。这也是山东最早平移 的老楼。2008年3月,因经二路拓宽改造,该公司又对具有百年历史 的济南市宏济堂经二路药店实施了平移 。
相比之下 ,大家更熟悉 的还 是2020年轰动一时 的济南百年修女楼平移工程。张鑫透露 ,海南红塘湾这家酒店比济南修女楼的平移难度更大 。一 是修女楼建筑面积约1700平方米 、重约2600吨,但海南红塘湾这家酒店建筑面积4658平方米 、重约7500吨,相当于三栋修女楼 的重量;二 是修女楼 是在平地顶升后平移75米 ,而拥有地下1层、地上2层 的海南红塘湾这家酒店 是在事先“挖”好 的临时通道内平移了500米 ,其间要时刻防止地基沉降变形 。(此前推送→走了82分钟!这座修女楼离开她住了百年的地方 ,“搬”了新家)
“最牛搬家公司”牛在哪儿
在外人看来,山东“最牛搬家公司”充满着神秘感 。
据了解,自1992年山东建筑大学鉴定加固研究院成立以来,他们在30年间主导完成了46项移位工程,其中不乏世界最高、最重或移动距离最远 的建筑。
山东建筑大学工程鉴定加固研究院院长、教授张鑫向记者介绍,我国正处于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时期,已建成 的既有建筑面积超过七百亿平方米 。由于超过设计使用年限 、原设计标准偏低或施工缺陷等,30%-50% 的既有建筑出现安全性降低或功能衰退,因此继续对既有建筑进行鉴定、加固和改造,以提升使用功能、延长使用寿命,提高其抵御灾害的能力 。
“我们团队于1992年组织成立了山东建筑大学工程鉴定加固研究所,长期致力于该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 。”张鑫指出,2002年,他们还依托研究所,成立了山东建固特种专业工程有限公司,不光能对建筑物进行加固改造和移位,还能把歪了 的建筑物矫正过来 。
“我们团队 的研发和文化特色就是‘产学研一体化’,政府也叫‘四不像’。”张鑫透露,他们团队有17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博士等30多人,此外还有50多位具体施工的工程技术人员。
眼下,该研究院已经完成了几十项国家 、省、部级课题,其中“建筑物移位改造工程新技术及应用”获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张鑫半开玩笑地告诉记者:“搞研究 的、上课 的及技术推广应用的 是一帮人,我们把研究成果亲手用到了工程当中。”
记者 巩悦悦 荆新年
东西问|于成龙 :殷墟战车何以实证早期东西方文明互鉴?******
中新社北京1月4日电 题:殷墟战车何以实证早期东西方文明互鉴 ?
作者 于成龙 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理事、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院原副院长

殷墟,埋藏着商王朝最后一处都邑 ,《竹书纪年》称“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曾经,繁华如梦 。
殷墟可提供文明互鉴 的出土文物很多 ,车是其中重要一种 。车 是人类技术史上的重大发明,也 是人类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改进完善的重要工具 。殷墟出土 的实物战车是中国古代最早以马作为使役的两轮战车实物,受到海内外考古界的高度关注 。但鲜为人知的是,殷墟战车也是早期东西方文明互鉴的实证之一。
文字记载的先秦战车作何用?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在《九歌》名篇《国殇》中以极强 的艺术感染力,情感真挚地描绘出一幅楚国将士英勇抗敌的壮烈图景 。其中“车错毂兮短兵接”“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即 是沙场战车驰骋交错 、战马嘶鸣 、短兵相接场面的如实写照 。
依屈原诗句所载,以马作为使役的两轮战车,至迟从商代晚期至西汉早期 ,一直被用作重要军事装备,使用时间长达一千余年。在群雄争霸的春秋战国 ,拥有战车的数量更 是衡量诸侯列国军力的标准。《孟子·梁惠王上》记载:“万乘之国 ,弑其君者 ,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 ,弑其君者 ,必百乘之家。”其中“万乘”“千乘”“百乘”之“乘” ,辞意驷马一车,足见战车在当时军事装备中 的重要地位 。
另一方面,这种以马作为使役的两轮战车也 是出行 、田猎及其他活动的重要交通工具。20世纪初 ,河南安阳小屯曾出土一块刻辞卜骨,是残断的牛右肩胛骨下部 ,清宣统三年(1911年)被考古学家罗振玉所收 。该卜骨正 、反面刻满长篇卜辞,现存近180字 ,字口涂朱,内容是商王武丁分别于癸酉、癸未 、癸巳与癸亥四日,占问该旬之内 是否将有灾祸发生 。其中 ,癸巳日卜辞验辞记述 ,占卜次日甲午,商王田猎 ,在追逐兕时 ,小臣甾的车马与王车发生碰撞,子央从车上跌落。由此可知 ,商朝战车亦用于田猎 。
此外,作为古代中国礼乐制度 的重要载体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不同等级的贵族拥有车 的数量及装饰各不相同,相关考古发掘也确证不同等级车马制度的隆杀之别 。
殷墟揭开晚商战车之谜
如上所述 ,凡此《诗·秦风·车邻》“有车邻邻” ,《小雅·车攻》“萧萧马鸣”等中国古代典籍及甲骨文中对于战车的记载不胜枚举。通过科学的田野考古发掘 ,人们终得以洞察中国古代战车的真实样貌。
1928年10月至1937年6月,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在河南安阳西北小屯及洹河南北两岸主持进行了15次考古发掘 ,揭露众多遗址 、墓葬,出土大量遗物 。
新中国成立后,此地考古发掘工作得到全面开展,并取得举世瞩目的丰硕成果。已经出土 的16万片刻辞甲骨及90余年的历次考古发掘显示:此地主体遗存始于商王武丁时期 ,至商王帝辛,埋藏着商王朝最后一处都邑 ,即商王盘庚所迁之“殷”,典籍所载之“殷虚”,亦即商代甲骨文所称“大邑商”之中心所在 。
历经90余年殷墟考古发掘,已出土百辆双马系驾 的两轮马车 ,也 是迄今所知中国古代最早的马车 。2005至2006年,安阳钢铁厂西南发现车马坑10座 ,其中5辆马车为横列摆放 ,壮观异常 。凡此种种 ,皆为后世首次揭示商代晚期马车 的真实结构。

经过考古工作者的细致梳理发现 ,商代晚期马车系由一舆、两轮、独辕、单衡与双轭五大构件组成,需青铜铸造 、漆木器加工及皮革加工等众多手工业部门协同制作 ,集中体现了当时手工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殷墟发现 的商代晚期马车,伴随有戈 、箭镞之类武器及多种马具。《史记·周本纪》记载,商代末年 ,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 ,虎贲三千人 ,甲士四万五千人 ,以东伐纣” 。由此可知殷墟出土的这些马车即当时的“战车” 。

同属于商代晚期 的陕西西安老牛坡遗址与山东滕州前掌大遗址也发现了车马坑 ,马车构造与殷墟所见相同 。换言之,目前所见考古证据表明:商王武丁时期,即公元前13世纪是中国境内出现畜养家马与战车 的最早时间 。
谛审上述商代晚期遗址出土 的两轮马车 ,结构力学合理,制作工艺精良 ,且使用大量青铜构件,绝非初创草成之作,而是经过了漫长 的发明 、改进及完善过程 。然而,省察经考古发掘的河南偃师商城、郑州商城及小双桥等商代早期遗址,均未发现马骨及两轮车辆遗存 。
如此 ,商代晚期突然出现 的双马系驾两轮战车 ,从何而来 ?
中西亚出土战车早于殷墟
放眼欧亚草原考古 ,距今约5500年的现哈萨克斯坦“柏台遗址”出土了大量马骨、马牙、利用马骨制作 的鱼叉及马粪堆积,陶片上甚至还检测出马奶脂肪酸的残留,这是目前所知人类驯化马匹 的最早记录,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驯化马匹。
欧亚草原南乌拉尔地区 的“辛塔什塔遗址” ,年代为公元前2000年左右 。该遗址墓葬中出土了目前可以确认的年代最早 的双马系驾两轮战车。位于外高加索亚南部亚美尼亚塞凡湖边 的“鲁查申遗址” ,年代约为公元前1500年 ,遗址墓葬中出土数辆双马系驾两轮战车,与商代晚期战车极为相似 。同时,据两河流域北部公元前18世纪的文书记载,当时由1400人组成的军队,装备了40辆战车;公元前17世纪 的文书也记述,8支军队装备80辆战车 。此外,叙利亚出土的印章图案显示,一士兵乘双马系驾两轮战车 ,开弓射杀敌方,以及两人乘两轮战车 ,驱车践踏敌方 的生动场景。这些考古证据则表明 ,早于商代晚期 ,双马系驾两轮战车已在中亚 、西亚地区风行日久 。

出于中西亚 ,终胜于中西亚
如将这些中亚 、西亚地区的双马系驾两轮战车与中国目前所发现商代晚期的双马系驾两轮战车进行详细比较 ,就会发现,两者构造相同,均为一舆、两轮、独辕 、单衡与双轭 ,各主要部件制作及衔接工艺相同,且皆使用青铜车马器具 ,可见两者存在明显的内在联系 。因此 ,在中亚、西亚盛行已久的双马系驾两轮战车以及家马 ,应是商代晚期突然出现的家马与双马系驾两轮战车之源,这一判断符合对目前有关考古发现的解读。
然而 ,需要说明 的 是 ,商代晚期使用的双马系驾两轮战车 ,并非是简单的引进 、模仿 ,而 是在中亚 、西亚地区流行的双马系驾两轮战车 的基本框架上 ,结合自身需要,对车体 、车舆面积、轮径及轨距等主要部件进行了大幅改造 ,塑造自身车马器具式样、尺寸 ,并在商代晚期高度发达的青铜铸造业及众多手工业 的加持下 ,制作出工艺更加精湛的战车,从而令其作为军事装备及交通工具 的效能发挥到极致 。从殷墟遗存看,中国制造的战车在各个方面均已远超中西亚地区 。进入西周后 ,战车结构大体因袭商制 ,并再次加以改进,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战车之原型。
在中国古代早期王朝时代 的形成及初步发展进程中 ,商王朝承上启下,影响深远。引进 、消化、吸收、创新 ,这些理念在商代晚期双马系驾两轮战车 的制作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也再次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是一个多元一体 的过程 。
通过殷墟战车可以一窥那个时代 ,正是源于相互促进、取长补短 、兼收并蓄的胸怀 ,商晚期在政治 、经济及文化领域才得以成就辉煌 ,代表当时生产力发展最高水平的青铜铸造方能达到“炉火纯青”,从而创造了彪炳后世 的青铜文明 。(完)
专家简介 :

于成龙 ,文博专业研究馆员、教授 ,著名青铜器专家,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理事 ;原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院副院长 。2018年9月,受中国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文物局指派,作为青铜器专家赴英国对圆明园流失文物、西周晚期青铜器“虎鎣”进行真伪及其他情况鉴定。发表《文物里的古代中国•夏商西周时期》《中华文明——文物精萃•夏商西周时期》《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艺术系列丛书•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及《中国国家博物馆历史文化系列丛书•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等论著数十部(篇) 。
百姓彩票地图 |